查看原文
其他

《货币文化史V: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19世纪帝国时代的货币与现代社会!

贝页图书 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 2023-09-19


“ 

十九世纪是货币繁荣发展时期,高速增长的货币成为商品与服务的唯一衡量方式。货币成为政治、艺术和科技的核心问题。经济学作为现代学科诞生了,垄断主义也随时产生。本书系统调查了帝国时代科技理念、礼制、宗教文化的发展与货币在该方面的影响与其相互作用。




01

本书概况

《货币文化史V: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

外文名:A Cultural History of Money in the Age of Empire

主编:〔美〕比尔·莫勒

编者:〔英〕奈杰尔·多德、〔巴西〕费德里科·奈堡

译者:金朗

校译:诸葛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贝页图书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页数:264页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88.00元

ISBN:978-7-5496-3802-4


作者简介

比尔·莫勒(Bill Maurer),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美国著名法律与经济人类学学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社会科学院院长、人类学和法学教授。他被称为金融人类学的“元老”,曾任美国政治与法律人类学协会主席,创立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货币技术和金融普惠研究所。研究领域横跨货币、金融、经济、法律与人类学,包括加勒比地区离岸金融服务行业、替代货币、伊斯兰金融、移动货币、传统和新兴支付技术,以及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和相关区块链技术。

费德里科·奈堡(Federico Neiburg),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巴西国家博物馆)社会人类学教授、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研究员。

奈杰尔·多德(Nigel Dodd),英国社会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英国社会学杂志》主编。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是货币繁荣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大城市,高速增长的货币成为商品与服务的唯一衡量方式。新的科技与基础设施使货币更好的储存与流通。纸币的发明和产生及其信用系统使其具有内在金属价值。货币成为政治、艺术和科技的核心问题。经济学作为现代学科诞生了,垄断主义也随时产生。本书系统调查了帝国时代科技理念、礼制、宗教文化的发展,以及货币在这些方面带来的影响与其相互作用。


编辑推荐

★《货币文化史》全套共六卷,第五卷震撼来袭。

《货币文化史Ⅰ: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

《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

《货币文化史Ⅴ: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

《货币文化史Ⅵ: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

★读懂货币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经济,洞察大国命运。当启蒙运动的思想穿越欧洲,新兴资本市场带来财富,也引发道德之辩。★国内首套世界货币文化史,全球40余位跨学科学者共同编写打造《货币文化史》共六卷,囊括了从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的全球货币文化史。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比尔·莫勒尔主编,钱币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的40余位权威学者共同编写打造,史料详实、内容权威、值得收藏。★跨领域专家联袂推荐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忠孝、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平、华师大历史学系教授朱明、华师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保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经济系主任王闻联袂推荐。★跨学科世界史,两种读法,看清货币与文化的螺旋式演进读懂货币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经济,洞察大国命运。不仅是货币史,也是文化史、经济史,更是一部公元前2500年至今的世界史。纵向按单卷阅读,深入了解该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经济基础、时代事件及它们与货币的互作;横向按章节阅读,每一卷固定的章节结构(技术、思想、宗教、生活、艺术、哲学、时代),透视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发展。★丰富彩插,真实还原货币样貌全套书包含300+幅彩色插图,不仅直观呈现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视觉表达,更包含历史背景下的其他图像印记。★精装双封,典藏工艺护封采用高阶细格艺术纸,纹理轻盈细腻,彰显古典质感。内封采用中灰里纸,触感温润,自在呼应。内嵌全彩插画,选用日本涂工纸印刷,高清还原各式货币纹理。

名家推荐

这是一部精心架构的恢弘之作。从炫亮可感的海贝,到神秘莫测的虚拟货币,它所讲述的不单单是一部货币史,甚至也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更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它意在告诉我们:货币不仅仅关乎交换、财富和价值,它还从根本上形塑了我们的心智、道德和政治。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周保巍《货币文化史》全六卷各自以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帝国时代、现代为历史语境,将货币的丰富性、复杂性、趣味性娓娓道来。其中深刻的学术思索与广阔的学术视野交织,最新的学术前沿与古老的学术传统辉映,不仅补充读者的思想世界,也促使我们抚卷沉思,发出最熟知而又最无知之问:何谓货币?由此,我们或可抵达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及人性内在的明暗交错。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刘平

从物物交换到黄金交易再到移动支付,本书从多维角度探讨了货币的起源、发展、流通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货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助推手,它在表达价值的同时验证价值,一边打破规律,一边却又重塑秩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朱明

一直以来,虽然在金融领域内货币被抽象化,并且抽离了其中的政治含义,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我们看到了货币成为文化想象力和实际创造力的媒介。货币像细线一样穿透并且缝合着人类社会,从而可以让我们透过货币看到文化的万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经济系副教授 王闻


目录

丛书序言

概述  19世纪的货币景观第一章  货币及其技术:用货币发明未来——19世纪美国专利的货币化图景第二章  货币及其理念:殖民时期的货币和货币幻觉 第三章  货币、仪式与宗教:理性、种族和世界的返魅第四章  货币与日常生活:美国内战前的纸币、社群和民族主义第五章  货币、艺术与表现形式:“这仅是一个气球”货币文化史中的见闻和讽刺 第六章  货币及其阐释:流动性及加速度的世纪及其货币第七章  货币与时代插图目录注释参考文献译名对照表关于各章作者






02

精彩文摘

19世纪的货币景观

帝国时代不是指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指一个全球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新兴世界体系经历着新的调整和强化。帝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19世纪的帝国主义是前所未有且世界性的,它包罗了新的地缘权力、新的统治技术和新的殖民主义形态。与此同时,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单位,几乎在所有地方都发展起来,先是在美洲和加勒比的古代殖民地,然后在欧洲和亚洲,最后在非洲。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边界、通量、景观以及“社交阈值”。“社交阈值”是格奥尔格·西梅尔(Georg Simmel)在该时代末期提出的概念(Simmel, 1910[1945])。

除了大规模的地缘政治转型,技术创新也很重要,其中包括货币流动管理、货币贮存、货币真伪识别的新技术。这些技术使市场和全球货币交换统一化成为可能,并最终使“软商业”(doux-commerce)的“启蒙乌托邦”(“Enlightenment utopia”,Hirschman,1982)和单一的普遍性衡量体系(Darnton,1989)得以实现。人们还借此想象出一种普遍的货币标准:金本位制。从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金本位制在各大城市及殖民地得以实施,尽管只限于部分地区。对货币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19世纪的技术变革包括电力和石油、摄影和电影、电报、电话、自行车、汽车、火车、气球和飞机,以及“环球展览”。“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一种智能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崭新且合理的测量尺度以及新奇的——越来越同质化的——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1。技术革新也使货币标准化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货币印刷首次得以普及:纸币完全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不再有任何内在的金属价值。探究货币生产和兑换的原则日益成为经济学这门新兴“科学”的技术性任务:“货币之于经济学就如同’使圆成方(the squaring of the circle)’之于几何学,或是永动机之于机械学,”杰文斯(Jevons)在其巨著《货币和交换机制》(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 Jevons, 1896: vi)当中写道。

就“进步”而言,这些巨大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必然存在矛盾。一方面,流动性和沟通能力的加速发展为以自由贸易的“自然”节奏为特征的放任世界的自由乌托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意义。在英国,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其著作《自由》(On Liberty , 1859)中倡导个体动机,反对“政治统治者的暴政”(Mill,2015:5),并指出“令生产者和销售者完全自由才是使其供应物美价廉的商品的最有效方法,并且买方也应享有同样的自由”(Mill,2015:92)。另一方面,这些巨大的变化产生了一个没有魔法的反乌托邦世界的形象,一个超理性的铁笼子(韦伯, 1905[2001])。“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以理性化和智能化为特征,尤其是以世界的觉醒为特征,”韦伯(Weber)在《以学术为业》(Science as a Vocation,1917)(Weber, 1917[1991]:155)一书中写道。同样,齐美尔(Simmel)认为这种理性货币交换的新兴世界秩序——之后被戴维·弗里斯比(David Frisby)描述为“成熟的货币经济”(Simmel 1908 [2011]:xx)——表现为个人主义的新形式,这些形式兼具赋能与彼此之间深刻的区隔,以“客体文化的过度发展”为标志,即个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令人无法抗拒的事物与力量组织的齿轮,这一组织逐渐从个人手中拿走了与进步、精神和价值相关联的一切”(Simmel ,1903 [2002]:18)。

19世纪末,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大学里萌芽的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创造了关于货币和社会世界的思考和行为的一些概念。因此,现代货币的起源神话获得了科学的形式和合法性 (Menger 1892 apud Dodd 2014: 17; Graeber 2011; Maurer 2006)。现代货币被认为是健康的货币,好的、强大的文明货币(Neiburg ,   2010)。它是一种从头开始的货币,在过去无迹可寻,它自发地从“原始的”和空间受限的物物交换宇宙进化到本质上是抽象的、流动的和空洞的货币形式。这种抽象的货币确实混合了当下的观察和未来的理想——齐美尔称它为“纯概念”货币(Dodd, 2014: 317)。与此同时,它还被用作支付手段,测量单位和储值工具;一种多元货币,通用的交换媒介,纯粹的抽象概念和纯粹的数量:符合进化论和双面宇宙论(Sahlins, 1996)。在“帝国时代”,关于这些货币景观意识形态表征的对比是鲜明而明确的,并且直击货币的自然和社会影响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图景的核心:一方面,自由市场由于法定货币和可兑换货币的助力而变得和平而活跃;另一方面,堕落的人类,为泯灭人性的钱币的酸液所腐蚀,创造出纯粹的、可互换的个体,“仅”用金钱来衡量生命的价值。2

正如齐美尔在《大都市与精神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1903)一书中令人信服地指出的那样,19世纪中后期“成熟的货币经济”的出现和集中而广泛的城市化进程携手而行。现代的、抽象的货币形式——越来越多的是纸张——对城市的商业活力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其结果既有智力上的,也有文化上的,更有结构上的。城市生活使市民日益持有精打细算的态度:城市的货币经济“用称重、计算、计数和定性转为定量填充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Simmel 1903[2002]: 13)。城市集中发展到一个新的规模,这种发展建立在市场和火车站等新的基础设施之上,这些由钢铁和玻璃制成的设施开始与宏伟的古代宫殿交相竞争。大都市的居民越来越多地(也仅能)通过货币(购买方式)去获得商品,他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取工资以获得(也仅能获得)金钱(见《马克思》,1849,第2章;Ellison,1983)。3 从大都市的角度来看,货币无处不在——即使在金钱缺失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城市中没有工资的失业者所构成的贫困景象足以说明这一点(Castel 2017)。

虽然19世纪以诸多同质并稳定的力量和理想为特征,但没有什么东西是同质或稳定的。帝国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动荡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变化莫测的时代。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所写的那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4 货币是造成这种压倒一切的动荡而混乱的气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可以从多元而复杂的货币景观的四处扩张中观察到。这种扩张不仅存在于全球体系的边缘(即所谓的现代性“边缘”),而且还存在于新旧大都市和新的地缘政治单元(如国家)之中——总是和“每个国家市场都有自己的货币”的理想存在一定差距。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在四处都可以观察到(独特、复杂、集中、等级分明)的各种货币安排:国家货币,帝国货币,殖民货币,货币联盟,国家间固定汇率货币制度(货币发行局制度),特定商业路线专用货币,商家发行的货币(纸币、宝贝螺、玻璃珠以及许多其他形式)。货币的计价单位与支付手段相分离,其样式、材料和规模也均不计其数。尽管在整个19世纪,“现代化的力量”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同质化的影响力,但货币却呈现出多元化及多样性——事实上,时至今日,情况仍是如此(Dodd 2014; Zelizer 1994)。

因此,各式现代主义所宣称的新意(或者纯粹的新意)并不存在。回顾历史,一如既往,我们必须以其自身的多重历史性来处理这些独特而复杂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中,不同的时间层共存,在现在阐明过去的不同含义,明确时间和历史的不同概念。货币本身是一个记忆银行(Hart 2001),并且它是一个高度多面化的记忆银行:每种货币,就像每一种计量单位一样,在每一个特定的相互作用的环境中,都蕴藏着某个单一的历史综合体(Mintz 1961)。

本卷汇集的章节展现了19世纪货币文化史的图景,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它以一种双重视角对各式主题展开探索。一种视角聚焦于博学而流行的货币实践、思想以及理想的复杂纠缠;另一种视角则关注结构(结构化)的紧张关系,而19世纪所有货币空间均以此为特征:有些力量和机构希望看到货币统一,其代表有国家和帝国,或者掌控大型商业板块的公司。这些公司迫切希望看到货币同质化,这样一来其承担的税负便会减少,交易也会更便利;而另一些力量和机构则希望货币分散而多样化,并且希望上述提及的货币功能愈加差异化:纯计价单位增加、支付手段自动化、发明(并再创造)新形的价值储存工具。

这些紧张关系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就集中化而言,国家机构在19世纪所使用的主要模型为中央银行(这样的国家有很多,法国银行于1800年成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1917年成立),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化私人银行以及罗斯柴尔德家族等“家族”(Kuper 2001)也随之兴起,并在此期间逐渐转变为全球化金融模型中的新贵。就分散化和多样化而言,这些机构有着无数经纪人,并与其共同分享着利润。这些经纪人是构建碎片化网络以及多标量交易(每个量化范围的形容词均因另一个而变得不稳定,两者间既连续又分裂:地方的,国家的,帝国的,州的,全球的等等)的行动者。5

本卷的章节从这些紧张的动态方面的分散视角出发,开启了(日常货币理论和实践的)细节之窗,并将其置于大环境的背景之中。这不是一个关于引发或者提出“货币理论”的问题,而是关于激发一种归纳和比较的观念的问题。这种观念能够使我们通过对断裂性和连续性的识别而甄别出社会形式和货币敏感性的独特之处。跨学科和跨国界的方法是本书潜在的财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货币历史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被汇集起来,共同致力于揭示多样化的制度环境(当代中心和外围)之下(货币)景观细微的奇异之处,为令人惊讶的结果提供了线索:通过避免任何形式的时代错误,他们展现出19世纪货币世界的诸多方面(其概念、实践、敏感性和基础设施)和“我们自己的”当代之间极端的相似之处。

同质化和多样性

19世纪形成的进化宇宙论描述了一种持续的文明均质化运动,货币景观却与之不同——货币景观是多样的、不稳定的、模糊的。历史上的货币形式并没有发生进化,而是逐渐分层和混合。正如(G. Balachandran)在本卷第二章中向我们展示的那样,古老的帝国货币仍旧存续着,表现出一种巨大的文化适应力,即使在失去官方货币的地位,甚至停止铸造之后,仍然在不断地进行自我丰富和重塑。西班牙达布隆币(Spanish doubloon)就是个例子,它于1849年停止发行,在此后的几十年,美洲的旧殖民地仍在使用它,而那时这些殖民地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货币。玛丽亚·特雷莎·泰勒币(Maria Theresa thaler)也是如此,它在1858年就失去了奥地利官方货币的地位,但却一直在流通,甚至在一个世纪后,它仍然在远至非洲东北部和南亚的商圈中流通(Kuroda,2007)。

即使在新老大都市中占主导地位的货币理论假设了一种理想情况,即每个(国家或帝国)货币空间都仅有一种独特的货币(Helleiner 2003 a),但在19世纪,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人们均可观察到各种货币的共存,这一事实证明,正如奈杰尔·多德(Nigel Dodd)在第七章所描述的那样,国家、社会和各种货币之间的关系远不是天然的,而是偶然的,并且总是存在争议。多德表示,在政治上,19世纪的货币总是夹在意识形态上主要的理论和观点(如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货币联盟和无争议纸币的想法)的“推”和务实的“现实政治”的“拉”之间。

多德还指出货币在陆地上和海洋中均起到了调节作用。后者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竞争的空间,这种冲突和竞争存在于合并或衰落的帝国的货币和新兴势力的货币之间。美元就是新兴势力货币的一个代表,它在成为美国统一的国家货币的同时,也在全球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通常,美西战争(1898年)被认为是美元作为参考货币兴起的主要标志。从此,美元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与欧洲货币展开竞争;不久之后,美元又在南太平洋与印度卢比,甚至日元,开始竞争,而后者于1871年开始发行,并于中日战争之后在太平洋地区获得了一定的霸权地位。古巴的美元化发生在1898年;在菲律宾,比索与美元之间的货币发行局制度是在1901年建立的。在19世纪末,货币景观因新的人物、新的机构的出现而发生改变,这些人物和机构开始设计并使用新殖民主义工具:用“货币医生”和“货币使命”传播好消息,建议并实施市场自由化和货币稳定统一化政策,以美元和之后即将实行的金本位制为参照(Rosenberg 2003; Drake 1994; Helleiner 2003b)。

当我们离开潮汐和海岸,深入内陆、深入大陆内部时,货币环境又一次发生改变。我们会遇到其他货币、其他度量单位和其他交换方式,正如新殖民主义的英雄们,例如,利文斯顿(Livingston)和斯坦利(Stanley)的远征(Pallaver 2009: 22),或者非洲东部的商队,所描述的那样:“黑色美元”(玛利亚·特蕾莎·塞勒币的曾用名),宝贝螺,玻璃球,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Leer Weiss 2005;Mwangi 2001;Pallaver 2009, 2015)。政府和商人均在发行货币。因此,货币在明确的社会等级和价值的多维和差异化的空间中流通:强势而高面额的货币在精英阶层流通,弱势而低面额货币则在普通穷人中流通(Helleiner 2003a: 27)。货币流通还标记出内部和外部市场、不同货币、计量单位和刻度之间的界限和门槛(Guyer 2004)。该空间还与生产效率相关,是利润的乘数和分配者。

正如迈克尔•奥马利(Michael O’malley)在第4章中所论证的那样,这种等级分明的多元化并不仅限于外围货币景观。贯穿整个19世纪,在一系列的禁令之下,各种私自印刷的小面额纸币仍在美国流通,奥马利对它们是如何流通的进行了如下描述:这些纸币由店主、商人、沙龙、餐馆和各种商业机构发行,绰号为“胫骨贴膏”(shinplasters)。在1850年,有9000多种不同种类的私发纸币在流通,这使穷人参与到货币景观的形成之中,促进了贸易和信贷。不同货币的并行流通表现出并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性:强势货币在白人中流通;“胫骨贴膏”在黑人中流通。事实上,正如奥马利所展示的那样,巨额的“胫骨贴膏”使穷人、妇女、有色人种、“下层阶级”的经济生活和身份认同成为可能( O’Malley,2012)。

为了使这些多元化的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变得同质化,多种多样的方法都曾被使用。上面提到的一种尝试是禁止非官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以使官方(或国家)货币受益。另一种做法是建立(并实施)共同的、国家的、或超国家的货币空间:例如,由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和瑞士于1865年成立的拉丁货币联盟;再比如,于1873年成立的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关于19世纪货币联盟的政治讨论,请参见多德所撰写的第7章)。或者是银行业改革中出现的货币空间:第一个例子是,1901年,前塞内加尔银行(Banque du Senegal)转型为法国的西方非洲银行(Banque de l’afrique Occidental);第二个例子是,1894年,首家英属西非银行成立,并在尼日利亚、黄金海岸、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等殖民地拥有司法权;第三个例子是已经提到的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实施,这种制度在19世纪末出现于非洲(例如,东方和西方货币发行局制度,分别参照不列颠英镑和法国法郎;Fuller, 2009),并且如前所述,美元也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逐渐得以推广。

19世纪世界体系的(新旧)顶点的连接明显地体现出货币景观的世界性特征,这在其他地方是极为少见的(Mintz ,1984)。海地就是这些“复杂的地方”的例子之一。在整个种植园和后种植园时代(Mintz 1964年),海地是一个多元化的货币空间,各种帝国(重或硬)通货与许多其他(轻或软)通货一同流通,其中包括海地独立革命(1804年)后首次发行的国家货币古德(gourde)。在整个19世纪,古德的价值是用一种固定的等价体系来计算的(这种体系没有任何官方法律地位,但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它存在于文化和市场中)。在这种制度之下,一个法国法郎等于五个古德。在美国于1915年军事占领这个国家后,这种等价体系被保持下来,以新都市的货币为基准,并被纳入一个货币委员会的法律框架,规定一美元等于五古德。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货币文化复杂性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海地元之中,我们看到五个古德的平价是一海地元(Haitian dollar)——海地元在克里奥尔语中叫多拉(dolà),它是一个概念,一种虚拟货币,一个纯粹的价值尺度。它被用于计算大多数交易,并将教会财产、各市场和远超出领土范围的各商圈连接起来(Neiburg,2016)。

中央银行、货币联盟和货币之间的固定平价只是用来管理(福柯意义上的)货币以及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口的不同手段中的一部分。如本卷各章所示,围绕19世纪货币的性质和管理所展开的讨论层出不穷。这里我们仅探讨三方面。第一方面为对新国家和新货币的生存能力问题的讨论;以领土为基础的货币正常化(Helleiner 2003a)是民族主义的原则之一(Hobsbawm 1989: 30–44):从经济和货币角度来看,威尔士、爱尔兰或苏格兰是能够独立发展的国家吗?如何恰当地定义一个能独立发展的货币区?7第二方面的讨论展开于所谓的金银复本位制(允许金银被平等使用)的拥护者和金本位制的拥护者之间。金本位制起初在英国设立(1821年),后来被推广到加拿大联合省(1853年)、纽芬兰(1865年)、德国(1871年)、美国(1879年)及日本(1895年)等国。第三方面的讨论再现了现代货币起源的神话,反对强势和弱势货币,正如在19世纪中叶被提出的所谓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劣币驱逐良币”)所揭示的那样。这体现了时代的征兆,该法则的提出要归功于苏格兰商人及律师亨利·邓宁麦克劳德(Henry Dunning Macleod),据说他对该法则的命名借鉴了三个世纪前发生的关于英国先令的金属纯度和大不列颠硬币的质量的争论。16世纪英国王室的金融经纪人和顾问托马斯·格雷欣爵士( Sir Thomas Gresham)是这场争论的主角之一(Macleod 1855–56)。8


【注释】1 使圆成方(the squaring of the circle)指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一个面积与圆相等的正方形。这是古代三大几何难题之一,最早可能是由阿纳萨哥拉斯提出的。1882年,林德曼证明了圆周率的先验性,并据此最终证明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译者注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感谢贝页图书授权!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本书的豆瓣主页!本号推荐书目的版权归相关出版社或出品方所有,书讯由本号整理发布,转发请注明原出处本公众号名称!整理不易,欢迎学界友人转发,点个 “  ” 和 “ 在看 ” 以示鼓励!感谢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一、原创系列文章蒙古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生平及其国内著述蒙古史学家杰克·威泽福德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蒙古史学家丹尼斯·塞诺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走进海归瓷艺术馆,领略元代瓷器文化!美国中古罗斯与金帐汗国史学者查尔斯·哈珀林小传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一)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二)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三)《成吉思汗传:历史上最大帝国的创建者》微评与纠误!
《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简评与纠误
《中国-塔吉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微评与纠误二、蒙古史、元史、游牧民族史、中亚史、内亚史苏北海:元代金帐汗国的建立及其统治《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一部成吉思汗后裔笔下的的成吉思汗家族史学术著作!
《明代吐鲁番与“大礼议”研究》:一部研究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关系的重要著作!
《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一部由鄂尔浑文回鹘碑铭探讨回鹘汗国诸领域的学术著述!《蒙古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溯源》:一部国内鲜见的分子人类学领域集大成的蒙古学著作!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一部多维度论述内蒙古游牧文化变迁历程的学术著述!
《细读匈奴七百年 : 草原帝国的崛起与衰亡》:一部世界视野下的匈奴通史新著!
《匈奴帝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匈奴帝国微型通史!
《鲜卑列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鲜卑列国兴衰史!
《五胡史纲》:赵丕承先生历时30载撰写的我国首部五胡十六国专史!《柔然传奇》:揭秘第三个草原王朝与《木兰辞》中神秘的草原游牧民族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及其民族史三种
《内亚渊源: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一部中古北方阿尔泰语诸族政治名号制度研究力著!
《突厥汗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突厥通史!
《大辽王朝》: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契丹民族兴亡史!
《塔吉克人:上古时代、古代及中世纪历史》:一部塔吉克人的五千年历史
《哈萨克斯坦简史》:带你走进中亚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经济法律制度概论》:一部研究哈萨克斯坦法律的新著!
《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一位优秀考古学家的成长往事!
六部中亚史好书:带你揭开中亚的神秘面纱
“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一套专业且通俗的历史科普读物
迈克尔·普劳丁《蒙古帝国兴起及其遗产》
《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第一辑)》:一部丝路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陌生人马可:意大利与中国的古今丝路》:一部意大利学者笔下的亚平宁半岛丝路简史!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马可·波罗亲历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史》:一部马可·波罗在丝绸之路上的伟大冒险的亲历与再现之作!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俄国西夏学家科兹洛夫的一部研究起点著作!
《蒙古与唐古特地区:1870-1873年中国高原纪行》:俄国科学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一部中国边疆生物学著作!
《中国史研究历程·元代卷》:我国首部蒙元史学术研究概况综述著作!
班布尔汗新作《元与世界》
《解元:他们的元朝》:历史迷雾中的元朝争议
《大哉乾元》:一部通俗易懂的元朝史
《三事忠告》: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政事论”&元代政治思想史的必读书目!
《元代文学通论》:一部元代文学研究的通观性、实证性与总结性巨著!
《元代文学散论》:元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结集&《元代文学通论》姊妹篇!
《元曲三百首》:一部任中敏、卢前二先生选编的元散曲经典读本!
《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诗》:一部赏析解读元代文学的灵魂——元曲的经典通俗著作!
《元代建筑雕塑史》:国内首部元代建筑与雕塑小史!
《元代科技史》:国内首部元代科技小史!
《元代绘画艺术史》:一部图文并茂的元代绘画艺术小史!
《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一部海洋视角下的元日关系史著作!
《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噶尔哇·阿旺桑波所著的元代京藏古道及其驿站考察史!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一部元代地方行政体制与政区变迁史著作!
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陈伟明《元代饮食文化散论》
周少川《独具气象:元代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研究》
李娟娟《元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
《阿尔泰语系语言比较研究》:一部20世纪至今阿尔泰语系研究成果的系统综述!
《极简金代史》:一部用十个问题串联起的金代史“问题史学”著作!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西夏藏传佛教研究》:一部基于文本的党项族源与藏传佛教研究著作!
冉热·阿旺旦贝坚赞《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班玛更珠翻译的藏文通史典籍出版!
《共同书写的历史:藏文史籍的中原历史记叙研究》:一部藏文史籍中的中原地区历史记叙专题研究著作!
《卡尔梅克史评注》:伯希和的卫拉特蒙古史遗著修订再版!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一部研究卫拉特蒙古各领域的重要托忒文文献汇编!
“突厥学研究丛书”:《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和《欧亚草原历史研究》
《草原帝国准噶尔》:一部草原帝国卫拉特-准噶尔汗国的兴衰史!
三、欧美史《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一部中国和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潮流艺术史!《希腊史纲》:一部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所作的古希腊文明通史原典巨著!
《希腊史:从梭伦时代到公元前403年》:英国史学家乔治•格罗特巨著《希腊史》之精华&古希腊文明必读经典著作!
《古希腊人 : 从青铜时代的航海者到西方文明的领航员》:一部个性十足、生机勃勃的希腊文明演化通俗史!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一部赵林教授所写的古希腊文明全景巨著!
《在希腊:通往现代世界》:一部爱尔兰古典主义学者诠释现代欧洲的古希腊文明遗产的新著!
《奥古斯都大帝与罗马帝国:罗马盛世的奠基者、元首政治的创始人》:一本了解古罗马历史与奥古斯都显赫生平的优秀入门读物!
《神人之间:黄金时代的罗马皇帝》:一部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群像重磅力作!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一部罗马帝国“理想君王”尤利安的历史形象深剖著作!
《地中海战争史》:东罗马帝国普罗柯比所著查士丁尼大帝时代战争的原典著作!
《维京时代与英格兰:北欧勇士征服英格兰的传奇和历史》:一部牛津大学博士解读另类“维京传奇”之著!
《金雀花王朝1215》:一部丹·琼斯《金雀花王朝》《空王冠》英国史姊妹篇著作!《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笔下的哥伦布个人及其时代!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哥伦布的四次航行》:劳伦斯·贝尔格林“三部曲”最后一部&哥伦布与他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英国传记文学家利顿·斯特莱切笔下伊丽莎白女王的爱恨情仇!
《伊丽莎白二世及其时代:女王的传奇生涯和她治下的英国世相演变》: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和她的家族成员!
《英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的英国社会历史的全方位通史!
《德国史10讲》:一部日本德意志学者笔下的德意志通史!
《时间与权力》: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德意志之路与德意志君主的抉择!
《法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独特”的法国通史!
《法国史》:一部法国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所著的法国史经典通史著作!
《意大利史10讲》:一部叙事明快凝练的意大利通史!《机会的捕手:安德鲁·杰克逊传》:美国首位“平民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首部中译本传记!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梳理当今世界纷乱来源,剖解“全球化”积累效应!
《规律简史:规律的族谱与规律的发现》:一部揭秘科学与社科规律的科普类专业著作!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货币价值的新争议与欧洲纸币萌芽出现!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重新审视货币与西方经济新秩序雏形诞生的时代!
《猫咪秘史:从史前时期到太空时代》:一部猫咪所著的喵星人征服世界战纪!
四、中东史

《在神圣和世俗之间:西亚城市带的交融与冲突(公元前7000一公元1922年)》:国内首部西亚城市演进史!

《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一部对比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演进的新作!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国内新著好书三种!

《两河文明三千年》: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通史著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
《通天塔与空中花园:古巴比伦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巴比伦人日常生活的通俗科普读物!
《通往来世的冒险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埃及人生活点点滴滴的通俗科普读物!
《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史!《中东的王国和帝国》:一部从以色列王国到波斯帝国的早期中东文明千年史!
《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简史(公元前550—前330年)》:一部美国东方学者所著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多方位研究著作!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蒙古时代下的伊朗绘画艺术!
《乌鲁伯格:撒马尔罕的天文学家》:帖木儿帝国君主乌鲁伯格的学者生涯!
《伊比利亚八百年: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部英国阿拉伯学者笔下的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时代史的重磅新作!
《伊朗五百年》:从萨法维王朝到现当代伊朗《天堂的颜色 : 火药帝国时代的祖母绿》:莫卧儿、奥斯曼、萨法维三大帝国的挚爱!《伊朗恺加王朝(1796-1926)政治经济学:社会、政治、经济及外交》:一部揭秘近代伊朗经济发展谜题的伊朗政治经济学著作!
《认识镜中的自我:伊斯兰与西方关系史入门》:一部土耳其历史学家笔下的伊斯兰历史观代表作
《帝国的伙伴:革命年代奥斯曼帝国的秩序危机》:“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的自救与抗争!
《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一部蒙古帝国衰落后 东方三大帝国的宏大比较史!五、俄罗斯-东欧史

《斯托雷平与俄国贵族》:一部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和俄国贵族转型历程的鲜见著作!

六、南亚史《岛史》:斯里兰卡最古老的巴利文佛教编年史典籍中译本出版!
《大史》:斯里兰卡国宝级经典编年史文献典籍中译本出版!
七、中国史《中国通史》:一部我国近现代史学泰斗吕思勉所著的中国史公认必读经典著作!《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一部日本中国史学家川胜义雄先生的中国史遗稿集!《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一部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的经典上古中国史巨著!
《中国绘画史》:这才是中国人“美的底气”!
《<经学系传谱>校勘本》新书书讯《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海路绵延,千年辉映!
《南北鱼羊 : 美食历史的探寻》:一部唤起读者对美食的向往的餐盘文化史!
《探古鉴今 : 社会生活史考辨札记》:一部中国市井民俗、社会文化变迁之巨著!
《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一部元明时期北京皇城建筑面貌与生活图景的重磅力作!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从元大都(汗八里)到当世的北京城!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老北京百年社会生活旧影的生动重现!
八、美洲史
《玛雅三千年:隐身的第五大古文明》:与四大文明并称的玛雅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波托西 : 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一座拉丁美洲传奇银矿城市的兴衰史!索飒《把我的心染棕》:在拉美大地上,寻找土豆和玉米的“祖先”!
九、人类文明史
《人类起源与进化:一种系统视角的认识》:一部融汇多学科、多角度探讨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进化的地质学科普著作!
《人类文化进化:从狩猎采集到现代文明》:一部介绍人类进化与人类文化发展间辩证关系的大众通俗读物!《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部彭树智老先生的基于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交织的大历史观综述性著作!


本号目前建有  安迪肥子兀鲁思历史学游牧社群,请添加群主或管理员简要说明来意(格式:某一领域(中亚史、蒙古史、游牧民族史、中东史、东欧史等)+研究者 / 专业爱好者。例如:蒙古史研究者、世界史爱好者),群主或管理员会邀请您入群。

交流&书讯合作操作同上,请直接添加号主,并说明来意“交流或合作事项”

号主微信:qiu282693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